今天是:

基本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开栏目  >  基本信息  >  正文
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发布日期:2016年06月30日 10:47   来源:    作者:   点击:

目  录

一、“十二五”时期学院事业发展的主要成绩和问题..................................... 3

(一)“十二五”学院发展的主要成绩............................................. 3

(二)“十二五”以后事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8

二、学院发展面临的形势............................................................ 8

(一)发展的机遇.............................................................. 8

(二)面临的挑战............................................................. 10

三、“十三五”发展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12

(一)指导思想............................................................... 12

(二)发展定位............................................................... 12

(三)发展思路............................................................... 13

四、“十三五”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16

(一)发展目标............................................................... 16

(二)主要任务............................................................... 19

五、实现目标的主要途径与措施..................................................... 22

(一)扩大办学规模........................................................... 22

(二)壮大师资队伍........................................................... 22

(三)提升办学条件........................................................... 24

(四)加强专业建设........................................................... 24

(五)推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25

(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6

(七)拓展校企深度合作....................................................... 27

六、实施保障..................................................................... 28

(一)组织保障............................................................... 28

(二)制度保障............................................................... 28

(三)资金保障............................................................... 29

七、规划实施..................................................................... 30

附件1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重点专业建设规划........................... 31

一、专业建设现状............................................................. 31

二、指导思想................................................................. 33

三、基本要求................................................................. 33

四、发展目标................................................................. 35

五、任务和措施............................................................... 36

六、2020年展望.............................................................. 37

附件2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38

一、发展现状................................................................. 38

二、指导思想................................................................. 38

三、发展目标和任务........................................................... 39

四、措施和办法............................................................... 40

五、师资建设规划............................................................. 41

附件3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实践教学发展规划........................... 42

一、发展现状................................................................. 42

二、指导思想................................................................. 44

三、发展目标................................................................. 44

四、任务和措施............................................................... 46

五、2020年发展展望.......................................................... 51

附件4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校园建设规划............................... 52

一、校园建设发展现状......................................................... 52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52

三、校园建设规划............................................................. 53

四、校园的绿化与美化......................................................... 56

附件5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 图书馆建设规划............................ 58

一、建设现状................................................................. 58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59

三、具体目标与任务........................................................... 60

四、保障措施................................................................. 63

附件6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信息化建设规划............................. 65

一、建设现状................................................................. 65

二、指导思想及建设目标....................................................... 67

三、具体目标和任务........................................................... 67

四、保障措施................................................................. 70

 

 

 

 

 

 

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一、“十二五”时期学院事业发展的主要成绩和问题

“十二五”期间,是学院创“国家首批改革发展示范校”,打造职业教育品牌的关键时期。我院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陕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坚持“巩固、提高、改革、发展”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适应陕西社会经济和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抓住机遇,团结奋斗,努力拼搏,顺利完成了既定的奋斗目标。

(一)“十二五”学院发展的主要成绩

在省政府和主管上级的关心支持下,全体教职员工开拓进取,20128月,我院被授予“2011-2012年度教育改革先进单位”;20129月,我院被授予“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201211月,我院被评为“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20132月,我院被全国主流媒体华商报社评为“2012年度深受学生和家长信赖的职校”;201311月,我院通过了国家级示范校检查验收;20149月,我院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55月,宝鸡现代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在我院正式挂牌成立;20157月被全国主流媒体评为全国百强职校。“十二五”期间,我院主动适应陕西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抢抓“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城市发展战略机遇,以国家“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项目建设为切入点,坚持“把扩大办学规模作为突破口,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运作、高速度发展”的发展方针,带动学院各项事业迅猛发展,开启了由一流中专学校向高等职业院校的跨越式大转变。

1.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十二五”期末,陕西电子工业职工大学改制为“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学院占地面积314.68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0余万册;固定资产3.5亿元。现有全日制在校生共计5000余人,其中高职高专生、成人教育生为1590人,中专生为3500余人,累计每年毕业生近1500人。各种培训平均年培训量达到2000人次。

学院拥有“教学一体化”专业实训基地。其中校内实训基地8个,实验、实训室88个;包括中央财政支持的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和汽车运用与维修实训基地,省级财政支持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训基地、省级机电技术精品专业实训基地、省级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训基地,三星LED等特色实训基地。学院文体活动场地充足,配有4008跑道的标准塑胶运动场;食堂、医务室、浴室、超市等生活设施,配套完善;建成了三级控制的宽带校园网,校园网络主干网千兆,楼宇接入达到千兆,百兆到桌面;还建成了覆盖全校各角落的校园安防监控系统。

2.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十二五”发展规划期间,学院根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学校遴选基本条件》,筹建教学实训大楼、修建学院大门、改造教育学院校区、学生澡堂、风雨操场、篮球场等基建项目,总计投入达5870万元,教学和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20145月,学院招标投建汽车机电实训大楼项目,建成后的实训大楼将成为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汽车、机电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拥有能同时满足1000名学生的实习工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更加彰显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特色。

3.教学科研成效显著。学院紧扣市场需求,大力推进教学改革。面向电子信息行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开设专业,实现了专业与市场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其中电子与信息技术为省级示范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为省级精品专业,《电子CAD》和《可编程控制器PLC》为省级精品课程。为体现学院专业设置上的“长、短、热、特”的灵活机制,学院参照国内外一流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体系和专业管理机制,积极促进和扶持新兴、应用专业的发展,2011年起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联办专业为汽车运用与维修、学前教育、会计电算化等,后又陆续增设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会计电算化等五年制自办专业;期间新增建筑工程系和经济管理与艺术系,增添中职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造价等专业;充分根据学院实际,分层次、分步骤实施专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完成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专业体系的构建。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建立了主要教学环节的运行标准和实践教学规范,构建了由教学管理机构、教学督导机构和社会评价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定。“十二五”期间,学生获得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80个,二等奖77个,三等奖65个;获得国家级技能大赛二等奖10个,三等奖16个。

教研教改和科研实力逐年增强。学院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兴校”活动,先后有10余名教师参加“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电子技术类、计算机类、机电类教材编委会”工作,参编、出版教材30多部;在省内外各级各类刊物发表论文近300篇;201312月承担的教育部科研课题《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双元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荣获二等奖;20148月承担的省信息产业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委员会科研课题《‘工学十融合、理实一体化’中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获得一等奖。

4.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院大力开展政校企合作,拓展行业、企业、协会密切合作,培养人才。在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导下,保持与行业、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完善优化“校厂一体,双元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室与车间合一”、“实习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实现毕业生就业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无缝对接”。开办企业冠名订单班,共建专业、共建实训基地,不断加强对“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学院是天津三星LED、上海大众、天津一汽、天津长城等知名企业员工定点培训基地。学院还与省内外著名企业及政府机关单位合作,如陕汽集团、西安三星半导体、西安中兴通讯、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宝鸡吉利和西安高新区管委会等,学院积极推行“双证制”并取得显著成效,毕业生“双证书”获证率90%,就业安置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连续多年被人社厅评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5.育人体系逐步形成。以培养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成立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等,营造“爱读书、读好书”书香校园活动氛围,建立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文体竞赛,形成集就业教育、心理教育、人文熏陶、社团文化于一体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学生的德育、专业技能和人文修养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6.师资队伍明显优化。坚持“引培并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聘请清华大学张学政教授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陕西省具有突出贡献专家、“教育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呼秀珍等专家对教师培训指导,培养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于一身的教学名师,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此外,选派教师出国进修、参加国家(省)级培训、进企业实践,通过各级各类培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截止“十二五”期末,学院有国家级职教名师2人、省级职教名师6人、40多人获得省级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占57.3%

7.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改革院内薪酬分配制度,推行年度全方位考核机制。积极探索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实行专业主任负责制,增强办学活力。建立责权统一、厉行节约的财务运行机制,为学院发展提供了经费保障。完善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确保了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8.社会服务卓有成效。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社会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作为陕西电子职教集团的牵头单位,学院与电子职教集团成员学校签订资源共享协议,开放实训基地为成员学校的学生提供实训教学服务;学院利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开展以城带乡与边远地区学校开展合作,先后与府谷职教中心、横山职教中心合作办学,为镇安职教中心、旬阳职教中心等开展合作,为他们教学改革提供技术支持。学院除连续多年承担省工信厅系统职工技能大赛外,每年还为省教育厅承担省级技能竞赛选拔赛和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和选手的集训工作。渭南市教育局将我院列为渭南市中职校长挂职锻炼培训点;陕西科技大学将我院列为国家级中职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定点学习考察点和大学生实习基地;陕西师范大学将我院确定为大学生实习基地。

学院立足宝鸡地区,服务当地社会,每年为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直属企业长岭科技公司、凌云集团、宝光集团和央企宝成航空电子公司等大型企业的职工进行高级工、预备技师、技师、高级技师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年培训、鉴定人数达到1100人次。由于学院在宝鸡地区实力强、声誉好,宝鸡市政府机关的一些单位纷纷联系我院要求合作,先后为宝鸡市公安局进行网络安全员、网管培训;为宝鸡移动、中国银行宝鸡分行、宝鸡工商银行、宝鸡市公安局等提供信息化培训;承担宝鸡市政府公务员选拔考试、市武装部电子对抗训练、宝鸡市中考阅卷信息化处理、全省教师计算机技能比赛等社会技术服务工作。20131月,响应宝鸡市政府的号召,我院与宝鸡市太白县职教中心签订“名校带动工程”帮扶协议,全面资助太白县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9.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学院按照“科学发展观”、“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广大共产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实施精神文明建设及配套“三位一体的德育工程”、“校园文化工程”、“文明创建工程”和“环境优化工程”取得了巨大成效,2012年学院获得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二)“十二五”以后事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学院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对职业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运行模式的认识和实践有待提高;职业教育的特色建设和品牌塑造还需要加强,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深化,专业群和精品课程建设力度需要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还须加快步伐;“双师”型结构的师资队伍和团队建设需要加强;科研创新和服务地方能力尚未能完全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学院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的机遇

1.职业教育发展环境。2016-2020年是国家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是我院发展和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学院推进新时期改制“落地”、从中职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经过近30年的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学院的师资队伍、办学规模、教学科研、校企合作、办学特色、基本建设、校园文化等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基础,为今后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职业教育在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服务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中的地位作用前所未有,这使高职教育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党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前所未有,这为学院加快改革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

2.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学院位于关中西部陕西省宝鸡市,地处陕、甘、宁、川四省(区)结合部,陇海、宝成、宝中铁路在此交汇,是中国境内亚欧大陆桥第三大十字枢纽,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工业重镇,是关天经济区的副中心城市,还是重型卡车、中型货车、叉车、消防车等各类特种车生产加工基地;是各类数控机床,先进机床工具制造业基地;是石油机械、石油钢管及铁路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也是国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2010年陕西省推进宝鸡副中心城市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支持宝鸡加快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支持宝鸡在装备制造重点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高重大装备自主化程度,建设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围绕石油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数控机床、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装备等优势特色装备制造业,积极引导省内外关联产业和项目集聚,完善配套能力,延伸产业链条,力争到2020年,形成石油装备、汽车与零部件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支持宝鸡建设省级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试验区,提高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着力打造全省装备制造业第二增长极。”自《方案》实施以来,宝鸡市大力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按照“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能源化工、轻工等重点领域,培育壮大汽车及零部件、钛及钛合金、机床工具、石油装备、煤化工、酒类、轨道交通、航空安全装备、太阳能光伏等9大产业集群。积极搭建招商引资产业新区平台建设,努力建设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宝鸡蟠龙新区等园区繁荣发展。这些经济发展规划为学院办学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

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十三五”期间,宝鸡市将继续打造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兴产业集群配套发展体系。做强做优重型汽车和汽车零部件、数控机床制造、石油装备制造、航空安全装备、电器电子、轨道交通等九大集群产业,大力培育现有钛、钨等稀有贵金属研发生产新材料企业。宝鸡市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壮大,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2)创新型城市建设有助于学院提升科研服务社会能力。

重点实验室、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创新联盟、科技研发平台、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推进科技特派员计划等的实施,为学院发挥科研创新优势、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良好契机。

3)园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围绕主导产业,加快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专业园区、汽车零部件孵化园、新材料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钛专业孵化器)等项目建设,强化专业化配套服务,培育产业集群,壮大特色经济规模。目前,宝鸡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引进企业300多家,发展速度连续五年在54个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居前列,经济总量在西北地区8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居第二。蔡家坡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全面提速,9个县域工业园成为省级重点工业园,全市园区建设呈现出“两区多园”共同发展的格局。以这些园区为平台,不仅聚集了一批大企业、大项目,而且吸纳了众多的配套中小企业,成功带动宝鸡经济快速发展的亮点。这为我院的招生就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

面对“十三五”的发展,我们虽然有许多可预见和潜在的发展机遇,以及有利的条件。但是,冷静地分析,我们也面临着诸多确定和不确定的困难和挑战。

一是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普遍重视普通高等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经过15年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才逐渐受到认可。但社会经济发展,又给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表现在人才市场上毕业生埋怨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企业叹息招聘不到所需的人才。这都为职业教育如何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全国约有1300所高等职业院校,陕西省有40多所,还有许多成人高校、民办教育机构。各个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有国家、省级示范,有一般普通学校;办学历史有百年以上老校,有近年申办的学校;管理形式有行业管理、政府管理;投资渠道有省级拨款、地市级拨款;所属性质有公办院校、民办院校……都在一个市场中发展,竞争日趋激烈。

三是学院自身竞争力还有待加强。我院刚刚改制为高职院校,高职体系建设并不完整,学院基础设施还有待优化,教师队伍比较年轻,学院宣传有待加强,自我发展、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加强……总体而言,教育管理质量水平有待提高。与一些兄弟院校相比,我们的竞争力还不够强。

四是区域形成的差距很大。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实力较强,对学校支持力度较大,政府的引导作用也很大,毕业生就业的机会比较多,自然发展比较快;而中西部,尤其是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实力太弱,政府投资力度太小,仅靠学院积累发展困难很大。

五是学院自身发展的挑战。我院“十二五”期间,筹资 2000多万元建设汽车机电实训大楼,更新实训场所设备,修建学院大门,整修教学楼、行政办公楼、操场等,优化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使学院形成了一定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2013年年底我院顺利通过了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评估验收工作,得到了专家的一致称赞。但是,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办学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有冷静而充分的认识。比如,我们的办学观念和教育教学思想有待进一步创新和提高;对职业教育规律、特点的认识还需要不断深化和提高;学科和专业建设还需要不断按市场规律调整和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地方经济服务的贡献率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基本建设、实践教学的投入需不断加大力度;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继续创新、校企合作需要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加大力度、提高质量;学院管理体制、人事分配制度需要不断改革和深化;校园文化建设、育人环境的改善需要加强;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建设、民主管理、廉政建设等,都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适应学院未来发展的要求。

纵观整体形势,学院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既有优势,又有不足。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形势,从容面对挑战,充满必胜信心,全院上下团结一致,认真谋划发展,精心规划未来,就一定能开创我院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三、“十三五”发展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走依法办学和内涵发展的道路;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校园文化为支撑,培养具有“两创”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以加强和改进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紧紧抓住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中国制造2025、工业4.0和关中——天水经济特区发展等历史机遇,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加强学生应用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院办学水平与综合实力,经过5年或更长时间的奋斗,达到培养高层次、高质量、高水平职业人才的目标。

(二)发展定位

1.学院类型定位:以制造类专业为主,兼顾发展信息、建筑、财经商贸、文化教育类专业的教学服务型职业高校。

2.办学定位:坚持“强化特色、提高质量、创新引领、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把学院建设成为在陕西省具有一定影响,且特色鲜明的现代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3.层次定位:以全日制高等(专科)职业教育为主,积极开拓面向社会各行业的岗位技能培训、再就业培训市场。形成集学历教育、社会培训、产学研于一体的多层次、多形式、规范化、全方位的办学格局。

4.专业定位:以现代装备制造类、信息技术类专业为龙头,形成应用性强、特色鲜明的高职教育专业体系。

5.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一切教学活动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发展”的理念开始,优化课程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活生存,学会做人做事,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6.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加强市场预测、人才跟踪调研,找准社会需求,适时开设新专业,加大课改力度,深化优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加大“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培养力度。

毕业学生就业定位:面向基层,服务一线,技能扎实,勇于创新。

7.服务面向定位

学院服务功能定位:立足陕西,服务全国。

毕业学生就业定位:面向基层,服务一线,扎实工作,努力向上。

8.学院发展目标定位:以工为主,兼顾人文,多学科发展;稳定规模,注重内涵,走特色发展之路。坚持“三步走”战略目标定位,综合分析我省和学院的发展条件,从十三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可以分三个阶段来规划,力求到2030年实现学院跨越式发展。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一五年到二〇二〇年,通过突出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强化学院办学定位、深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优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确保顺利通过高职院校合格评估。第二个阶段,通过五年的奋斗,全面提高学院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到二〇二五年使学院发展达到全省高职院校中游水平。第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再奋斗五年到二〇三〇年,将学院从全省高职院校的中游水平提升到“第一梯队”,完成学院的跨越式发展。

(三)发展思路

1.基本发展思路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努力培养实现“中国梦”的筑梦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2)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继续解放思想,转变办学观念,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狠抓专业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建设现代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制度;深化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加大教学投入力度,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学院办学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

3)坚持以招生就业为抓手

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热点,结合学院办学特色,认真开展市场调研,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增设市场紧缺专业。实施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尽力为中小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加大“订单式”、“顶岗式”、“定向班”等模式的培养力度,加强就业指导,不断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以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发展和优质服务社会求得生存。

4)坚持以育人为本的思想

牢固树立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员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成才,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努力为培养数以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做贡献。

5)坚持以质量立校的理念

提高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观,注重学院内涵发展,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保障体系,办出学院的特色、办出水平,努力创办全国一流的高职院校。

6)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教师队伍、教学团队的建设。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依托相关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规范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和到国内外进修学习制度。完善相关人事制度,引进、聘任高学历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2.特色发展思想

坚持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实施校企合作,以内涵为主,兼顾规模,走特色发展之路。

1)弘扬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就是对国家、对人民有强烈的爱心;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待人生,积极奋发,不消极颓废,不得过且过;对学习,对工作兴趣广泛,求知欲望强烈,勤奋刻苦,有创新精神,有自信心,奋斗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对他人情操高洁,易于合作,有团队精神。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了解国情,将来把自己的所学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做到学有所用,报效祖国,时刻铭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扩大校企合作

我院重在培养现代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交通运输类等高技能技术型人才。近年来,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学院要坚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突出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出素质过硬的高技能人才。

3)坚持内涵为主

质量是立校之本,内涵是质量的核心。学院建设的重点是办学指导思想、发展定位;教学团队建设、高水平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学科专业建设、优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模式的创新;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服务的水平;校园文化建设、校风校训的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全面素质教育等职业教育的根本问题。

4)稳步扩大规模

正确处理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关系。稳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规模,继续扩大成人继续教育和退役士兵的培训规模。同时把高素质教学团队培养、教学设施功能完善、高质量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校园环境改善等作为规模建设的重点。

5)走特色发展之路

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竞争的形势日趋激烈,坚持特色办学,以特色占领市场份额,才能求得生存。加强特色发展,就是要创新办学理念特色、专业设置特色、培养模式特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特色、实践教学特色、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特色、校园文化特色及学生质量特色,既遵守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又结合学院的实际,不断创新,走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

四、“十三五”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学院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各项指标达到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合格等级所规定的标准。建成一所符合现代高职教育要求,具有良好办学条件、制度健全、管理规范、享有社会知名度、办学特色鲜明、以现代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技术、汽车、轨道交通类专业为主体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2.具体目标

——办学规模。2020年全日制在校学生4000-5000人,每年教育培训超过1400人。

——办学条件。

1)基础建设。采用就近发展、兼并扩张等方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到2020年,计划将校园面积扩大到400亩左右,新增建筑面积约50000平米;逐步改造建设图书馆、工业训练中心、体育馆、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等基础设施,以满足新的办学需求。力争实现标准化学生公寓、标准化食堂、园林式校园、节约型校园、无缝衔接的信息化校园。

2)实训条件建设。到2020年,实习、实训基地及实验室设备总值超过7000万元。完善校外实训基地,每个专业分别建立2-3个校外实训基地。力争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在陕西同类院校中达到先进水平。

3)图书馆建设。学院将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计划启动结构为六层的图书信息中心大楼的规划建设。大楼将被划分为四个功能分区,即图书中心、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学术报告厅及校荣誉展览中心。建成后的图书信息大楼可藏书100万册,现代信息教育系统1000台。总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左右。

规划的图书信息中心大楼完全可以满足我院师生学习和阅读的需求。图书信息中心大楼管理也将以读者为中心,以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重点,提升服务能力,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优化馆藏结构,构建与教学、科研、专业建设发展相适应,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互为补充,藏书结构合理,藏书重点突出,体现学院专业特色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管理科学、业务规范、功能齐全的数字图书馆。

4)信息化建设。完善综合信息网和信息化场所基础设施建设,以完善数字化教学环境为首要任务,建设开放、动态、丰富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立网络教学系统、虚拟实验室等。整合计算机资源、文献资源、科学数据库资源、科研设备资源和专家学者资源并实现全面共享,构建一个面向学术创新的数字化科研支撑平台。优化、整合、新建各类信息系统,使教学教务、行政办公、科研合作、服务保障、校园文化等领域的核心业务均达到或超过《陕西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试行)》中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标准。

5)文化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师生;坚持教育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规范师德,严谨治学,树立良好教风;坚持育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以德为先,全面发展,培养踏实学风;坚持学院以质量为本,以内涵建设为主,加强校风建设,突出特色文化,建设和谐校园。

——专业建设。学院围绕现代装备制造业类、电子信息类、汽车类、轨道交通类、建筑工程类,优化专业布局,形成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的专业结构,实现专业数量与质量、传统与热点专业的协调发展。到2020年,开设专业达到30个以上,建成3个省级一流专业,5个院级骨干专业,形成以现代装备制造为主的特色鲜明的高职教育专业格局。

——师资队伍建设。2016年开始,学院每年引进高学历教师,以满足学院办学规模扩大的需要。通过培养和引进,计划每年招聘硕博研究生20-30人、优秀兼职教师20-30人,到2020年使教职工人数增加到350人左右,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60%,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20%以上,“双师型”教师满足专业教学的需求

——人才培养。加大人才培养改革力度,完善学分制,实施 “现代学徒制”、“订单式”等培养方式,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达到主要专业有订单班,产教融合紧密,切实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教研与科研坚持“以教科研促教改、以教科研带队伍、以教科研强专业”的方针,积极配合适应国内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趋势,大力开展应用研究,着力推进教研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强教、科研工作,培育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创新能力较强的专业教科研团队,争取3项以上教科研成果获得省级以上优秀成果奖;提高科技服务水平,争取5项以上对外服务项目;鼓励师生创新创业,把学生创新创业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把专利申请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实现专利申请零突破。

——社会服务。树立“专业化、特色化”服务理念,紧密结合地方产业结构特点,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规模累计达到7000人次,逐步创立学院特色的培训项目,争取建成“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积极探索政校企合作新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内涵,建立稳定、长期的校政、校企、校校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招生就业。稳定招生规模,积极开展自主招生;力求年均招生1000-1500人,到2020年稳定到4000-5000人的规模。加大毕业生就业指导力度,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建立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搭建就业安置绿色通道,举办各种形式的校园招聘会;逐步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和专业对口率。

(二)主要任务

1. 积极实施素质教育

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加强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两创”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多种形式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继续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进,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推广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在全体教职员工中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强化校园网络的应用与管理,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权。建立和完善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全面促进学生思想和行为素质的形成。

2.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端正教育思想,转变办学观念,更新教育内容,改进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推行项目化教学、课程内容改革,逐步完善学分制和选修制,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积极引导学生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估制度。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去国内外、大中型企业进修和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水平。积极选拔和培养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和教书育人模范。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师资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倡导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职业精神,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招聘硕博研究生,提高教师队伍的高学历结构比例。逐渐形成从高校、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引进人才的良性机制,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建立科学考核的教师评价机制,努力建立一支适应学院发展的教师队伍和教职工队伍。

4. 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

积极开展市场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企业岗位群职业能力的需要,组织教授、企业专家论证新设专业。同时,按照行业和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认真办好已开设专业,及时调研、论证,调整专业方向,优化专业结构,淘汰过时专业,逐渐使学院开设的所有专业既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培养的人才又能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

  1.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切实实施质量工程,把提高质量作为高职教育活动的重点。真正体现教学的中心地位,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理论教学、实习和实训的条件,做好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6. 改革人事分配制度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效率优先的原则,推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科学设置内部机构,按任务设岗,明确岗位责任。优化分配制度,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有效考核、评价体系,做好年度考核工作。尽力提高师生集体和个人福利待遇,努力使教职工年均收入逐年提高,有效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教职工体面从教。

    7. 提高管理水平

    提高管理水平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要求。要认真贯彻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学院管理体制,完善分级管理制度。按照简政放权、细化管理的原则,充分调动系部责、权、利管理的积极性,加强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逐步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

    8. 强化学生教育和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从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人做事的理念出发,改善学生教育和管理体系,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党政工团学全员参与学生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育人环境,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9.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学院领导班子建设,加强院级领导班子的理论学习,建设学习型班子,忠诚党的职教事业,增强领导能力。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贯彻民主集中制,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的运行机制。重视对干部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政治思想过硬、组织领导力强、创新能力突出的中层干部队伍。改进对干部的管理与考核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学院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能力。

    10. 加强学院党建工作

    全面推进学院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提高党建工作水平。改进和创新党组织的工作和活动方式,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增强党组织的工作活力。做好在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进一步推进学生党建工作。通过党员培养和党内学习提升师生的职业修养和人文素质,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党政工团学工作,确保学院安全稳定大局。做好新时期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和谐校园构建工作,保证学院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五、实现目标的主要途径与措施

    (一)扩大办学规模

学院要大力发展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加快校内资源整合力度,充分利用办学资源,科学配置,保持办学规模与资源条件的良性互动。学院现有各类在校生为4000余人,在此办学基础上,考虑到中职学生逐年减少的情况下,保持高职生每年平均递增500人左右,到2020年,学院全日制在校生规模4000-5000人左右;同时,积极扩大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和在校生的职业资格培训工作,形成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并存的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教育格局。2016-2020年期间,继续教育规模1500人,培训规模7000人次。

(二)壮大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院办学的基础,坚持“优化结构、稳定骨干、造就名师”的方针和“引培并举”的原则,按照学院发展规模需要,有计划地引进高水平、高技能、高学历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改善教师成长的环境和机制,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专兼结合、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1.稳步壮大教师队伍。我院现有教职工人数为284人,其中教师总数为155人,专任教师70人,外聘兼职教师8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有34人,研究生在读20人;高级职称57人。在此基础上,自2016年起,考虑到毕业班外出顶岗实习,每年可招聘硕士研究生20-30人,并吸引一部分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以保持与办学规模发展速度相适应的教师队伍。

2.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按照德才兼备、师德为先的要求,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师资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常抓不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和考核机制;深入推进师德师风主题教育和师德践行活动,进一步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开展师德标兵、师德先进集体评比,树立为人师表、廉洁从教、爱岗敬业的良好风尚;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形成优良的教风。

3.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充分认识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学院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学院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每年选派1-2名教师出国进修,选派6-10名左右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选派10-15名左右教师参加省级培训,选派5-10名教师进企业实践,推荐10名教师攻读硕博学位,通过各级各类培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大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力求到2020年每个专业群培养3-4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合计培养100名左右学院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规范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考核与管理,建立专业带头人校企共建机制,形成校企双带头人模式,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4.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度重视教师进企业实践工作,加强教师赴企业实践的管理与考核,进一步提高专任教师综合职业素养与实践教学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和考证,进一步提高技能水平,获取更高层次技能等级和职业资格;实施专任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对专业教师实行“一对一”帮扶指导,支持教师参与技术项目开发建设,培养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于一身的教学名师。力求到2020年,教学名师达到10名左右,“双师型”教师满足专业教学的需求。

(三)提升办学条件

按照学院发展规模需要,有计划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教学用地充足、校舍面积宽裕、使用功能配套、教学设施完备,以满足教学和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

1 校园校舍建设规划表

项 目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土地(亩)

314.68

314.68

314.68

314.68

414

414

总建筑面积(m2

10.7

11.7

11.7

11.7

15.4

15.4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m2

6.46

7.46

7.46

7.46

10

10

学生宿舍(m2

2.45

2.45

2.45

2.45

3

3

学生食堂(m2

3000

3000

3000

3000

3600

3600

图书馆(册)

15.6

16.5

17.5

19.5

21.5

25

1.全面推进学院基础建设,保证办学功能的齐全配套。十三五期间,学院拟通过有偿收购方式,扩展新的教学区域,新增占地约100亩,新增建筑面积3.7万平米;新增机电汽车楼1万平方米,新修学院大门1000平方米;启动规划建设现代化图书信息大楼2万平方米,学生公寓8000平方米

2.加快图书及音像资料建设,5年增添纸质图书9.4万册。

3.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增设宣传栏,展示学院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成果。

4.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整合数字化校园平台,完善校园网和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

5.完善校园监控系统,为创建平安校园提供技术保障。

(四)加强专业建设

按照“紧贴市场设专业,校企合作建专业,培植特色强专业”的建设思路,使专业数量与学院规模相适应,传统专业发展稳定,品牌专业名副其实,特色专业优势明显。

1.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格局。围绕陕西和宝鸡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及办学资源,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之上,根据市场需求,及时适时开设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新专业。形成设置科学、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特色明显、服务性强、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

2.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邀请行业协会、企业界、教育界、政府职能部门的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究专业建设工作,并使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活动制度化、常态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岗位需求变化,滚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保持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定期进行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和预测,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建设与管理制度建设,按照省教育厅对合格、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和学院重点专业建设标准,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建立校内专业建设评估机制,定期对专业建设的进度和质量进行检查、评价,规范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程序。

3.加强重点、骨干专业建设。积极开展国家示范专业、省级重点专业创建工作。围绕学院机电、数控、电子、汽车等装备制造类重点专业,兼顾信息、建筑、轨道交通、财经商贸类专业发展,力争建设3个省级一流专业,5个院级骨干专业。依托陕西电子职教集团和宝鸡现代装备制造职教集团的优势,加强专业建设的合作与交流,为重点、骨干专业的建设创造条件,提升专业建设的知名度、美誉度。

(五)推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学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改造现有实习实训室,新建高水平实训室,建成学院的产学研合作教学基地,构建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网络。

1.营造真实职业训练氛围。充分发挥学院科技优势、人才优势,探索建设与教学需要相适应、仪器设备先进、具有现代工业化标准的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的实习、实训基地。对现有的实训基地和实训车间进行改造和优化,新建机器人实训基地、现代控制实训基地、数字媒体技术实训中心、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轨道交通等校内实训基地。到2020年力争建成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实训基地2个,每个专业建立2-3个校外实训基地。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造良好条件,为社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2.建成学院的产、学、研合作教学基地。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市场化运作,完善现有的校内生产企业,让学生通过生产学到实用的操作技术和技能,提前适应就业岗位,掌握工作标准。

3.构建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网络。在巩固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广泛联系,创新机制,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规范校外实习管理,形成内外结合、相对稳定、功能互补的实习、实训基地网络。

(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大力开展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切实保障课程改革的实施,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完善优化“校厂一体,双元合一”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量身订做、按需改做、抓缺补做”的原则,在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导下,保持与行业、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合作。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邀请行业、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实现学院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定期进行调研,准确掌握地方产业结构变化与人才需求的情况,及时调整专业建设规划与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保持与地方经济发展同步。

2.加强课程建设。突出以岗位能力为本的思想,推进课程的有机整合,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支持和引导各专业与企业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体现工学结合特点的优质校本教材10本以上,提升课程校本化水平。认真研究职业资格标准,关注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对接、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生产性实习要求对接,开发融合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吸收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

3.深化课程改革。广泛开展适用于职业教育的项目教学、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载体,开展信息化教学,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质的教学环境。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组建各系、各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充分利用校内现有各种教学资源,力争建成2-3门省级精品课程,每个专业至少有一门院级以上精品课程。

4.建立参与各级竞赛工作机制。高度重视各级师生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进一步完善竞赛管理机制和工作制度,将各项竞赛与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相融合,实现各项竞赛活动常态化管理。广泛宣传,努力促使各类大赛覆盖到所有师生,促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完善保障机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各级竞赛活动以充分保障。力争在省级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中有所建树。

5.改革人才评价模式。构建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促进作用。在考试内容上充分体现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做到既考核知识又考核素质和能力;在考试形式上采用大型综合作业、调研报告、专题论文、案例分析、卷面考试、实践操作、口试等,使评价更加多元;在评价主体上充分吸纳学生、行业、企业、社会参与;在评价过程中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引入社会评价,进行职业资格证书鉴定、社会公共英语考试、社会公共计算机考试等。

(七)拓展校企深度合作

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扩大校企合作规模,提升校企合作内涵,努力实现校企双赢的长效合作机制。

1.运行校企共管共育机制。拓展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广度与深度,邀请专业领域的专家、合作行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劳动技能培训机构专家参与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专业共建、人才共育事项,各系成立校企共管共育合作培养模式。积极开展由企业冠名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吸引更多企业在学院设立奖学金、奖教金。

2.提高校企合作深度。根据产业人才需求,校企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以专业教学、人员培训、技术开发等合作项目为依托,将行业和合作企业的生产、设备、标准直接引入教学过程,将职业岗位的职业道德要求和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实现“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室与车间合一”,“实习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实现毕业生就业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无缝对接”。

3.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加强对“订单培养”、“工学交替”、“校厂一体”等多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重点完善生产实习、综合实训等环节的实施方案和质量监控体系,与企业共同建立针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的管理流程和运行机制。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积极推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

六、实施保障

(一)组织保障

全面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用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导工作,促进以院系两级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的干部队伍建设,以党支部建设为重点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学院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二)制度保障

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教育教学、财务管理、后勤服务、安全保卫等各方面明确岗位工作职责,做到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加强法制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法制意识和水平,深入学习落实各项教育法律法规,逐步形成学法、用法、依法办学的良好风气。加强民主管理,依法规范学院的决策机制、完善决策过程和工作规则,实现决策的程序化、科学化。依法完善和切实执行校务公开制度,坚持和完善教代会民主管理制度,切实保障教职工参与学院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权利,确保教职工享有学院事务参与权和知情权,使教职工与学院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资金保障

开源节流,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积极争取国家、地方政府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加强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省市地方财政专项资金、行业企业专项资金的争取力度;广泛吸引自筹资金,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吸引合作单位参与学院建设。资金具体来源如下:

1.财政拨款。学院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应最大限度地争取主管部门对学院建设的直接投入以及各类政策性投入。

2.学费收入和生均经费。学院优质的资源吸引稳定的生源,确保稳定的收入,再加上省财政给高职院校的生均经费,5年累计学费收入和生均经费收入1-1.5亿元。

3.专项经费。通过申请教育部、财政部、省发改委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专项经费。资金约5000万元。

4.自筹经费。学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吸引优秀企业捐赠投入设备,争取开展各类对外培训与技术服务,增加收入来源,筹措资金约500万元。

20162020年,计划征地100亩,新增建筑面积约4.7万平方米,增添实习实训设备3000万元,新购图书9.4万册,累计用于基本建设的费用约为1.2亿元,另外学院正常运作经费累计1亿元,5年内合计支出费用约2.5亿元;资金缺口约有5000万元,需要加大申请省级财政专项支持资金解决。

学院将一如既往地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精神,科学规划资金使用,确保投资重点,完善资金使用各项管理制度,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七、规划实施

“十三五”规划是指导学院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未来五年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的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落实。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习和宣讲规划内容,使教职工认知和认同规划,成为共同的愿景、自觉的行动。各部门须按照本规划要求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相关政策文件,切实提高各层级的规划执行力。

建立动态的规划监测、评估和完善机制。定期监测规划目标的执行进度,并依据市场环境的变化、政策的调整及时修订规划。根据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建立相应的目标考核责任制度。

 

附件:1.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重点专业建设规划

2.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3.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实践教学发展规划

4.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校园建设规划

5.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图书馆建设规划

 

 

 

 

 

附件1

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重点专业建设规划

专业建设是学院人才培养和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生命线,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工程,也是关系学院全局及长远发展的重要工程。科学地规划专业建设,是学院谋求发展、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根据学院发展的总体目标,结合学院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围绕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特制定学院“十三五”重点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专业建设现状

学院立足宝鸡,面向陕西,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并根据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专业和专业方向,通过近30年的努力,从无到有,由弱渐强,专业设置与产业高度对接,依据宝鸡产业集聚度和自身实际发展需要,将教学单位调整为61部,即电子工程系、机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汽车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经济管理与艺术系、基础部。现共有专业23个,涉及到土木建筑、机械加工、机电电气、电子通信、汽车制造、轨道交通、信息、财经等8类,已基本形成了以装备制造类、电子信息类和交通运输类为主,土建类、财经类和信息类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6大专业群。

2 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现有专业布局结构

序号

专业大类

名称

代码

学制

1

装备制造类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560102

3

2

装备制造类

数控技术

560103

3/5

3

装备制造类

机电一体化技术

560301

3/5

4

装备制造类

电气自动化技术

560302

3

5

装备制造类

工业机器人技术

560309

3

6

装备制造类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560702

3

7

装备制造类

汽车电子技术

560703

3

8

电子信息类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610101

3/5

9

电子信息类

计算机网络技术

610202

3

10

电子信息类

动漫制作技术

610207

3/5

11

电子信息类

电子商务技术

610214

3

12

电子信息类

通信技术

610301

3/5

13

土木建筑类

建筑工程技术

540301

3/5

14

土木建筑类

工程造价

540502

3

15

交通运输类

铁道工程技术

600104

3

16

交通运输类

铁道信号自动控制

600106

3

17

交通运输类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600108

5

18

交通运输类

高速铁路客运乘务

600112

3/5

19

交通运输类

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

600209

5

20

交通运输类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600202

3

21

交通运输类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

600603

3

22

财经商贸类

会计

630302

3/5

23

财经商贸类

汽车营销与服务

630702

3

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建设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成的省级精品课程有《电子CAD项目训练》、《PLC技术应用》;校级精品课程有《维修电工》、《机电设备组装与调试》、《Photoshop平面设计》、《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CorelDRAW图形编辑》《汽车底盘与维修》、《发动机构造与拆装》、《机械加工技术》、《数控加工技术》。

教师出版学术著作、教材30多部,其中各重点建设专业编写和出版了符合课程教学要求的教材有《数控车床编程加工技术与实训》、《数控车削项目教程》、《车工—理论及实训一体化模块教材》、《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维护与保养》、《汽车文化》、《计算机应用基础》、《电工电子专业英语》、《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电连接器选用手册》等。201312月承担的教育部科研课题《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双元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荣获二等奖;20148月承担的省信息产业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委员会科研课题《‘工学十融合、理实一体化’中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获得一等奖。

从高职发展趋势对专业建设的要求来看,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专业体系不够完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热点的新兴专业、交叉专业发展不够,还没有形成较大跨度的专业交叉和融合,专业群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专业体系还不够完善,根据学院专业布局,急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专业体系。

(二)专业建设应进一步突出重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以制造类、电子信息类为主的高职学院,对制造类和电子信息类应突出重点,做大做强,进一步提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三)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目前,专业带头人数量较少,部分教学团队结构不够合理,个别专业团队存在人才断层现象。为适应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师资总量需要增加,人员结构梯队,特别是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结构需要进一步补充和优化。

二、指导思想

坚持立足宝鸡,面向陕西,辐射全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思路,以专业建设为主导,以专业团队建设为核心,以提高科研层次、服务装备制造产业和地方经济为目标,树立争优意识、特色意识,促进专业建设上水平,人才培养上质量,使学院成为专业建设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具有一定优势、特色鲜明的职业院校。

三、基本要求

(一)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之路。作为陕西电子职业教育集团和宝鸡现代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学院最大限度的给予校企合作体制以机制保障,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深度。深化工学交替和“订单式”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加快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力度。不断改革长线专业,增设市场紧缺专业,培养面向企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能适应生产技术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满足受教育者的就业需求和长远发展,不断增强学院的综合实力。

(二)专业建设

1.在新专业开发过程中,加强新专业开设要在充分的市场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好开设专业的申报建设规划。开发的新专业必须在社会需求热点上。

2.传统专业改革必须以专业市场调研为基础,依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建立专业建设定期检查与评审制度,定期检查各专业建设的进展情况,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

3.吸纳陕西电子职业教育集团和宝鸡现代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所属行业企业参与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评价,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试行分段式、多学期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专业建设与发展方向

1)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类、交通类和电子信息大类的专业,尤其注重紧跟时代和区域发展要求,开设轨道交通类专业;

2)紧跟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的人才需求,适时开设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分析、智能制造等热点专业;

3)进一步拓宽土木建筑及财经商贸大类专业的适应面;

4)适当开发公共事业大类专业,完善管理类专业,适应现代化要求。

同时,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方面的专业,形成以三年制、五年制高职专业为主,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专业相结合,多层次、多元化专业体系与格局。

(三)重点建设的省级一流专业培育项目

1.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

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3.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利用4-5年时间,在专业团队建设,实验、实训基地的投资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在2个省级示范精品专业的基础上,力争再增加2-3个专业达到省级一流专业培育项目。稳步改造传统专业的同时,创办新兴产业需求的专业,适应新领域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专业建设的重点为外延与内涵均衡发展,提高质量,形成品牌特色专业和其他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专业数量与学学生规模相适应,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质量更能满足经济社会需求。

(二)具体目标

根据学院“十三五”的总体发展目标,规划到2020年全日制学生数发展为4000-5000人。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十三五”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如下:

1.新专业设置目标

“十三五”期间,计划每年平均新增4-6个专业,使专业总数达到30个左右,突出现代装备制造类、电子信息类、汽车类、建筑工程、轨道交通、经济管理等进行专业布点,利用学科交叉与融合,开设新专业。

2.重点专业建设目标

为使专业建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培养方案及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对现有重点专业进行改造调整。要做精做强,要上层次,要充分体现学院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整体实力,真正在专业内涵建设上下功夫。

3.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结合学院自身特点和优势,“十三五”期间,将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等专业建设成为能够体现学院特色的品牌专业,使毕业生在知识、专业技能、素质等方面要明显优于省内同类院校相同专业的学生。“十三五”期间,争取将部分特色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国家级实训基地。

五、任务和措施

(一)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

成立学院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加大专业改革的力度。

(二)加强专业建设、专业改革、专业评审制度

专业设置应主动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要把专业办在社会需求高速增长的热点上,新专业开设要在充分的市场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好开设专业的申报建设规划。专业改革以专业市场调研为基础,依据职业岗位要求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建立专业建设定期检查与评审制度,定期检查各专业建设的进展情况,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

(三)实施重点专业建设工程

重点建设5个特色鲜明、覆盖面广、优势突出、适应“工业4.0”和“装备制造工业2025”发展需要的专业群,创立学院的品牌、形象和声誉。实施国家、省级、院级三级重点专业建设工程,力争到2020年达到3个省级一流专业培育项目、5个以上院级重点建设专业、不断打造品牌优势专业,以点带面,促进专业建设重点突破与整体实力提升。

(四)加强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学院专业的布局,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专业核心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突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加大精品课程建设的力度。同时,加强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加大特色校本教材的建设力度。

(五)加强专业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

不断加强融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对外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力争到2020年建成若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基地的职业性、开放性功能。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力度,力争每个专业建成23个可供学生生产性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训基地。

(六)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改革与实践

根据发展需要,加强高职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扩大研究范围,提高研究层次,在研究内容与水平上都要有新的突破,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根据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在宏观层面上要深入研究学院的定位与规划,在微观层面上要不断探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关于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同时,进一步发挥教学改革的指导作用,加强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监督、检查、反馈、指导、调控、持续改进等过程对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树立“质量第一”意识,明确人才培养质量是专业办学、培养人才的生命线,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将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六、2020年展望

20162020年,根据经济社会需求,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专业结构,将专业建设的重点放在已开设专业的内涵发展上,加大特色专业的建设,将已开设专业要做精、做强、做大、办出品牌特色。加快新增专业数量,主要新增设一些新兴热点产业和市场紧缺专业,扩充专业大类,形成较大专业跨度的专业群。

 

 

附件2

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了实现学院下一步发展规划目标,推动学院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要求和我院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生规模发展需要,结合现有师资情况,特制定“十三五”师资队伍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切实有效措施,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提高新进教师学历层次、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人才,在职提高学历层次,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者达到34人,研究生在读20人;制定计划,选派教师到企业下厂锻炼,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的57%;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教师学历进修,提高了教师高级职称比例;组织教师分批赴国外学习进修,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先进经验等等。截至“十二五”末,教职工人数284人,其中教师人数155人,副高级以上职称57人;专任教师70人,校内外兼职、兼课教师85人。教师的学历、年龄、职称等结构日趋合理。

“十二五”期间学院师资队伍得到了加强,教师素质、水平明显提高, “十三五”将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加快引进高学历的教师,扩大外聘兼职教师队伍。

二、指导思想

以师德建设为根本,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加大培养培训力度为重点,以培养优秀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名师为主干,实行引进和培养双管齐下,专兼结合,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并存,合理利用社会潜力资源,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素质高、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三、发展目标和任务

(一)师资队伍与学生规模、专业设置等相适应。“十三五”末,学生人数将达到4000-5000人,专业设置将增至30个左右,教职工人数增至350人左右,使师资队伍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专兼职教师比例适当,工作高效,运作灵活。

(二)提高专任教师业务水平,继续改善师资队伍学历结构。所有专任教师都应达到《教师法》规定的任职要求,青年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人数超过80%,实现每个专业的主干课程均有研究生,部分专业有博士生。

(三)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又有较高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使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满足专业教学需求。加快双师型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聘任(聘用)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调整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做到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分布均匀,避免断层和拥挤,创造更加合理、有序的师资队伍更替环境。

(五)完善职称评审办法,加强职称结构的调整和建设,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20%以上,且保持在各专业中的结构分布合理。争取每个专业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带头人;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比例。

3 师资建设规划表

类别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教职工人数

197

210

239

270

310

350

 

正式

一线

70

79

96

115

143

170

管理

42

46

55

67

72

80

小计

112

125

154

185

215

250

外聘

一线

56

59

62

65

78

86

管理

29

26

23

20

17

14

小计

85

85

85

85

95

100

职称

中级

32

32

33

36

37

39

副教授

57

57

58

61

63

65

研究生学历

54

67

96

127

167

207

四、措施和办法

(一)加强师德建设。通过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善师德规范,使教师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二)采取进修、引进、外聘等多种措施,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有计划、分步骤实施教师各类培训,加大教师出国、国内职教培训基地培训力度。强化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鼓励和支持教师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拟教学、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等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通过与高校联合举办硕士研究生学位进修班、自修等方式,鼓励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及以上学位,每年培养10名左右硕士研究生,引进硕士生20-30名、或以优惠政策吸引高校及社会上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来院任教,保证师资队伍中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补充。

(四)学院与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一方面支持教师参与校企、产学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重视从企事业单位中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

(五)有计划地开展在岗骨干教师轮训工作,提高其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对年轻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提高其知识水平和教学方法。

(六)改善学院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每年从企业聘任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实习、设计。

(七)加强职称评审工作,改善各级各类职称结构,强化双师素质教师职务评审,鼓励、指导教师向双师素质方向发展。引导教师积极创造条件,申报正高级职称。

(八)强化教师管理,严把教师入口关,做好教师岗位聘任,完善教师收入分配、绩效考核办法,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五、师资建设规划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院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关键,关系到学院今后发展的命运,必须与时俱进,转换观念,抓紧抓好,为把我院建设成为一流高等职业院校而奋斗。

 

 

 

 

 

 

 

 

 

 

 

 

 

附件3

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实践教学发展规划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工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根据学院发展总体目标,结合“十二五”期间实践教学建设目标的完成情况,根据学院总体发展目标和制定“十三五”规划的要求,特制定学院“十三五”实践教学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现状分析

“十二五”期间,在学院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实践教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实验实训条件完善,功能齐全

学院现有实验、实训室88个,校内实训基地8个,计算机1060台,实训设备总值4000余万元。能保证2500左右学生同时实训,实训课程教学占整个教学时间的60%以上,各项实训开出率达到100%。各类实验室、实训室面向社会开放,能够承接技能大赛,完成职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及组织社会考试等。学院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产业部认定为“电子信息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实施院校”;学院还是“陕西电子职教集团”和“宝鸡现代装备制造职教集团”牵头单位;先后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信息产业系统先进集体”、“陕西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办学模式

“十二五”期间,学院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与电子信息行业、装备制造企业以及其他行业企业开展了广泛的深层次校企合作。机械类专业实施工学交替办学模式取得良好效果;电子类、汽车类专业实施订单培养模式,为三星LED行业企业和电子行业企业培养有特定要求的人才;电子信息、数控技术专业,实施单项培训、合作开发等,利用社会培训机构的优势,培养专门人才。

3.推行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学院推行双证书制度,鼓励并要求学生参加技能培训和鉴定。学院设有职业技能鉴定站、计算机等级考试站、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考试站等,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据统计,职业技能鉴定站可进行35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试,2015年,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82.5%

4.参加技能竞赛,提高拔尖人才质量

在“十二五”期间,学院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陕西省职业技能大赛、宝鸡市职业技能大赛等,在为学院赢得荣誉的同时,也带动了拔尖人才的培养。

5.增强社会服务,提高社会声誉

坚持以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为宗旨,面向区域、行业和企业,实现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资源共享,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社会服务。学院积极承担了烽火集团、凌云集团、宝光集团和央企宝成航空电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培训,培训人员1100人次。由于学院在宝鸡地区实力强,声誉好,宝鸡市政府机关的一些单位纷纷联系我院要求合作,先后为宝鸡市公安局进行网络安全员、网管培训;为宝鸡移动、中国银行宝鸡分行、宝鸡工商银行、宝鸡市公安局等提供信息化培训;承担宝鸡市政府公务员选拔考试、市武装部电子对抗训练、宝鸡市中考阅卷信息化处理、全省教师计算机技能比赛等社会技术服务工作。20131月,响应宝鸡市政府的号召,我院与宝鸡市太白县职教中心签订“名校带动工程”帮扶协议,全面资助太白县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学院与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学习中心。通过广泛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提高学院社会声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今后高职发展趋势对实践教学的要求来看,目前在实践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随着学院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科专业的拓宽、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教学规划、管理、研究和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2.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尚未构建

以学习成绩为主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无法对千差万别的实践教学做出正确评价,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实践教学内容比较繁重,不同教学内容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也不一样,对任课老师的评价标准也不统一,造成了教学质量的评价不太科学。

3.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动手能力不强,教学效果不佳。为适应学院建设发展的需要,实践教学师资总量需要增加,人员结构梯队、特别是“双师”素质队伍的结构需要进一步补充和优化。

4.校企合作力度需要进一步深化

近几年来,学院的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校企合作、跨地区合作、国际合作,建立合作互动机制,实现了互利双赢,共谋发展。但在深层次合作的力度上还不够,机制、体制的创新、长效合作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十八届五中全会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坚持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以校企合作为核心,以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树立争优意识、特色意识,促进校企合作上水平,人才培养上质量。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实践教学的重点是深层次校企合作和内涵建设。通过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积极探索,形成具有品牌特色的校企合作新机制。通过内涵建设,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水平,满足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具体目标

根据学院“十三五”的总体发展目标,“十三五”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

1.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引入市场机制,采用多种方式,吸收社会资本和吸纳社会资源,探索多元投资办学方式,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消化影响校企合作的体制性障碍,消除影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的机制性阻碍。在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下,确立校企合作的框架结构,建立校企合作的利益共享机制、运行机制及保障机制,改进学院内部管理体制,确保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广泛、深入、顺畅的开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争取到2020年,建立政府引导的多元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力争取得办学体制机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宝鸡现代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探索总结“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办学体制机制,深化内部管理体制;建立起学院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协调互动机制,校企共治机制,校企沟通机制,校企情感促进机制。

2.实训基地

在现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根据学院专业优势和专业群发展特点,一是加大数控工业中心、实训大楼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加快新建汽车机电实训大楼1幢投入使用;二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积极拓展校企合作领域,紧密联系企业,共同构建供学生就业实习、专项训练的校外实习基地。从全局出发,从提高效能出发,做到资源共享。

3.实验室

努力构建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相互衔接、有机融合的实验室新体系。把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成与学院发展相适应,符合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求,体制规范、管理科学、设施先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加大实验教学软件建设和师资培训力度,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4.师资队伍

完善实践教学技术岗位聘任、管理体制,引入竞争与激励机制,明确实践教学人员工作职责,建立并实施相应的岗位考评指标体系与考核制度;完善师资队伍培养制度,提高学历层次,改善学历结构,有计划地安排人员进修,使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知识、学历、专业、职称、梯队结构等逐步得到优化。

5.资金投入

按照学院“十三五”的规划,教学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建设、现代教育设施5年内每年投入600万元,用于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到2020年,教学仪器设备总计7000万元。

6.社会服务

面向区域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发挥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中心作用,每年完成职校学生培训与社会培训认证1400人以上,“十三五”内培训总规模达到7000人次。依托国家和省部级实训基地,构建社会培训—来料加工—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社会服务培训模式,建立企业产品维修服务中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社会、锻炼提高的机会。充分利用学院信息共享平台,提供资源共享,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四、任务和措施

(一)主要任务

1.校企合作

根据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今后5年要力争在以下六个方面有新的突破:

1)发挥学院校企合作处和就业处的职能优势,利用毕业生就业和顶岗实习的机会,广泛联系对口企业,帮助各专业系部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支持专业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建设。

2)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引入市场机制,采用多种方式,吸收社会资本,探索多元投资办学方式,开展高层次校企全方位合作,使企业在分享学院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大对学院的支持力度,力争在3年左右的时间内,取得办学体制改革的初步成效。

3)积极探索校企共治机制,依托“陕西电子职业教育集团”、“宝鸡现代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通过“集团”这个平台,探索校企合作管理体制的创新途径,逐步形成校企深度合作的运行机制、协调沟通机制、约束机制及资源共享机制。力争3年左右的时间内,形成较为顺畅的良好校企合作局面。

4)实施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下的教学运行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起有效的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及激励机制,确保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顺利进行。

5)建立校企信息沟通机制,建立起多样化的校企合作信息沟通制度和平台,及时把握企业参与学院办学的利益诉求及合作契机,确保校企合作及时、持续、深入开展。

6)建立校企利益分享机制,积极寻找并及时把握校企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围绕校企利益结合点设立多样化的合作项目,以服务企业换取企业服务,实现合作共赢。

7)建立校企情感促进机制,制定学院高层领导、中层领导和一线教师企业工作访问制度,建立并维护与合作企业高层领导、中层领导和一线技术人员的良好人脉关系,促进校企全方位、深层次合作。

2.实训基地

学院已基本形成了机电、电子、信息、建筑、经济管理、交通等六大类专业群。在“十三五”期间,服务专业建设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学院实训基地建设总体布局,加大建设力度。

1)完善汽车机电大楼实训场所建设

汽车机电实训大楼,由汽车维修、汽车检测、机器人、电气控制、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实习、实训场组成,能同时满足1500名学生的现场教学,进一步充实学院“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特色,使之成为全国同类院校中功能齐全、设施先进、规模大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以适应现代装备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2)补充完善各实训基地使用设备

“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完善各专业实训基地使用设备,满足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通信技术、建筑工程技术、会计、轨道交通等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需要,为“理论教学一体化”提供高水平的实践教学环境。

3.实训(实验)室

1)深化实训(实验)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高实训(实验)教学水平,实训(实验)课考查或考试逐步增加实际操作内容,对相近或学时较少的实训(实验)课,进行内容整合或优化;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比例,使实践教学占专业课时总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增设创新性实验项目,鼓励实训(实验)以多种形式对学生开放。

2)规范实训(实验)教学过程管理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实训(实验)教学大纲修订和完善工作,使各实训(实验)教学环节都有规范的教学大纲。加强实训(实验)教学的过程管理,严格按教学计划和实训(实验)教学大纲要求,安排和组织各项实践教学,努力做到六个落实:计划落实、大纲落实、指导教师落实、经费落实、场所落实和考核落实,抓好四个环节:实验准备、安排落实、过程管理、成绩评定及总结。

3)构建实训(实验)教学体系

加强课程实训(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环节建设,建立与学院规模、办学层次、学科结构、专业特点相适应的实验教学体系。在构建“四元结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鼓励各系开展实训(实验)教学创新活动;推进实训(实验)室开放工作,拓展学生实训(实验)训练的空间,使实训(实验)室成为学生实践创新的基础平台。

4)加强实训(实验)教学中心建设

以一流培育专业建设为契机,重点建设3个院级实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争建成1个省级实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时,加强综合性实训(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建设若干个综合性的实训(实验)教学平台,强化实训(实验)室服务教学、科研和为经济建设提供支撑的力度,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规范实验室建制,构建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

5)加强实训(实验)室软件建设,建立实训(实验)室效益评价制度

在继续加强实训(实验)室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实验队伍、规章制度、文化环境等方面的软件建设。定期开展评先活动,设立专项经费,鼓励、支持教师和实验技术、管理人员积极改革实验教学,探索实验的新方法、新手段,创造新的实验技术,自行研制新的实训(实验)装置和实训(实验)设备,提高实训(实验)教学和实训(实验)室工作水平。教师和实训(实验)技术人员在实训(实验)教学、实训(实验)室建设、实训(实验)技术研究开发、实训(实验)设备研制、改造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可支持申报教学成果奖或科研成果奖,开展实训(实验)室效益评价,做好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评估,实现大型设备资源共享。

6)加强实训(实验)教学制度建设

制定实训(实验)教学的管理与评价制度,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完善院、系两级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和措施。坚持集中检查与日常监控相结合,不定期考评与定期评估相结合,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4.师资队伍

加大师资队伍培养力度,要求各专业45岁以下的专任教师在今后5年内取得相应专业工种的高级工或以上级别的技能证书或专业资格证书,逐步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逐步提高专职实践指导教师的设备维护及实践教学的组织能力。

(二)保障措施

1.实训基地

1)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建设

学院在教务处的协调下对实践教学基地统一指导,各系部负责具体实践教学场所的规划建设与管理,负责制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方案及对方案执行情况的检查、验收、总结和考核工作。

2)建立专家评审和定期审查制度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投资规划须经学院专家评议审核。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期间,学院每年对建设资金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提出整改意见。

3)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充分发挥陕西电子职教集团、宝鸡现代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等组织的作用,利用学院专业优势,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同发展。构建校企合作平台,调动企业参与学院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坚持互惠互利,注重实效,充分利用双方资源,合作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开发高质量的生产性实训项目,为学院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为企业技术产业升级和技术转化服务。

4)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提高设备管理和实践教学管理水平。

按照高等学院实训室建设和管理相关文件的要求,组织修订、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法。引进普通高等学院教学设备管理系统,规范物资采购、管理程序。在明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管理、教学各部门和人员职责的前提下,加强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确实做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

2.实训(实验)室

1)全面推进实训(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训(实验)室实行以集中管理与分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实行各系部主任、教研室主任及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

2)健全实验实训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根据《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制订各个实验实训室《工作规范》,及时修改和制订实验实训室各项管理制度。

五、2020年发展展望

(一)2020年,建立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加大内涵建设、特色建设,做精、做强、做大、办出品牌特色。

(二)2020年,形成校企交融的校企合作机制,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学院社会声誉。

(三)2015年,教学仪器设备总计达4000余万元,到2020年,实践教学设备总值达7000万元。

 

 

 

 

 

 

 

 

 

 

 

 

 

附件4

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校园建设规划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等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校园建设发展现状

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宝鸡市宝福路56号。学院占地面积315亩,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左右,学院环境优美,风景秀丽,被省评为园林式办学单位。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教学区、实习实训(实验)区、生活区、运动休闲区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对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分析,校区的资源配置较为合理。“十二五”期间学院招标投建了汽车机电实训大楼、学院大门建筑等项目建设。“十三五”期间学院将积极筹措资金,购买长岭渭北厂区,拓展学院发展空间;加快规划,推进拟建图书信息中心大楼等项目,改善学院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院全面发展,努力创建园林式、生态型校园,为师生创造优美、舒适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创建国内一流的高职学院为目标,服从和服务于学院总体发展目标和教学科研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提高办学效益。以“科学规划、精心设计、确保质量、使建筑与环境相协调”为原则规划好校园布局,科学定位校区功能、建设绿色校园、人文校园和数字校园,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

(二)基本原则

1.明确功能分区,优化配置资源,体现功能的先进性;

2.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塑造校园建筑和环境的艺术性;

3.把握机电类院校特点,注重现代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文化内涵,充分考虑建设项目的经济性;

4.做到高标准起步、高水平建设、高速度发展,校区建设保持总体规划的协调性。

5.科学合理地确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妥善处理拆除与建设的关系,为学院建设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注重近、中、远期发展的连续性。

(三)建设目标与任务

把我院建成能够体现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校园,建成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成为本地区亮点。

1.2016年初完成学院机电大楼收尾工作,并正式投入使用;

2.2016年初完成学院大门建设;

3.2017年完成学院洗浴中心规划建设;

4.2018年完成学院食堂和图书馆改建、装修、提升;

5.2019年完成长岭渭北厂区的有偿收购工作;

6.2020年启动学院图书信息中心大楼建设规划。

三、校园建设规划

(一)发展规划

2020年前完成96亩土地征用任务。

(二)建设理念及功能布局

1.建设理念

1)建设生态化、环保型校园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以生态手法和高起点的环境艺术及景观设计构建天然景色,形成绿树成荫、风景秀丽,融山、水于一体,环境宜人,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校园。

2)建设数字化校园

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可视化技术等高科技手段运用于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等各个方面,建设资源共享、联系便捷的数字化校园。

3)建设文化型校园

充分考虑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功能要求,根据学院特点,设计风格多样的建筑群,建设建筑艺术与校园文化融合统一的校园;通过绿地、标牌、步行道、文化长廊的连接,形成校园的公共交流空间组织体系,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境。

4)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园

适应未来高科技的发展和教学方法、科研手段的更新。建设设计超前、功能先进、使用灵活、扩展方便的校园建筑、环境和配套设施。

2.结构布局和功能要求

以教学区域为核心,将校区分成五大功能区:

1)教学、图书、信息网络区。由教学、图书馆大楼组成,为学院的核心部位,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以利于促进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率。

2)实践教学区。由4个实训中心和3幢实训实验楼组成,集中体现工科学院注重实验实训的特点。

3)体育运动区。包括室内羽乒馆、体育场、篮球场等。

4)生活区(学生宿舍、食堂、浴池、超市等服务用房和职工住宅)。以便于生活、便于交流、便于管理,满足不同经济条件的学生需要为目标,按后勤社会化模式投资建设和运行。建设生态化、高品位的教工生活园区,逐步解决新增职工的住房问题。

5)绿化景观区。在学院各个区域分布花园,用于点缀校园绿色,如汽车楼南的“静园”、教学楼南(东区)的“慧园”、教学楼北(东区)的“韵园”、女生1号公寓楼南的“雅园”、教学楼北的“逸园”、行政楼北的“馨园”、男生公寓楼中心的“憩园”。同时,围绕教学区形成较大的围合绿化空间,布置有“星光大道”、“教师风采”等文化荣誉宣传栏,加强学院的文化景观氛围。

3.基础设施规划

1)给水

实行双水源可互通的给水方案。生活区给水以城市自来水为主;其他给水以自备井供应为主,用变频调速泵直接通至每一建筑。

2)排水

结合道路及竖向规划,在排水系统上进行综合考虑,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各建筑物的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污水管道。

3)用电

根据用电容量计算和校区的地块划分,铺设专线,设置开闭所,同时接入备用电源。

4)通信

校园通讯工程包括电话、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等外接的城市通信管道和线路,专门设置校园信息管理中心统一负责电话、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业务和建设。

5)消防

按照规范要求开辟消防应急通道,便于救火和疏散。设置消火栓,间距不大于120m,完善建筑消防设备的配置,加强保养与维修。

6)热力管网

整个校区考虑采用枝状管网,由锅炉房敷设至各个单体,在各单体入口处均设有检查井,采用自力式流量控制阀调节整个系统平衡。

4.道路与交通组织

校区规划采用道路分级的方式安排道路交通组织,道路分主路、次路、支路和景观性道路以及步行小路五个等级。

统筹安排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放,每一建筑单体按一定比例配备机动车停车位,自行车停车基本上采用划定区域停车的方式。

建设车辆自动识别门禁系统,严格审查外来车辆进入,确保校内行车安全。

5.在(将)建校园工程与投资规模测算

“十三五”拟计划投资建设。2015-2016年完善收尾机电实训大楼和学院大门工程建设,并购置相配套的实训设备仪器;2016-2017年完成学生公寓楼维修改造;校园道路维修改造、消防设备维护维修、校内管道维修、南校区实训车间的改造;2017-2018年招标完成学生餐厅改造; 2018年装修改造学校图书馆,完善学院师生阅读条件;完成大礼堂、阶梯教室的改造维修;对学校操场、羽乒馆进行改造装修。2019年完成对长岭渭北厂区土地、房屋建筑物、构筑物等的有偿收购;2019-2020年逐步规划改造长岭渭北厂区; 2016-2020年对学院教学楼、实训楼、学生公寓、学生餐厅、体育馆及其他附属用房等设施进行定期维护。

计划“十三五”期间共投入12265万元。

4 校舍建设规划表

建设期

建设年限

建 设 项 目

建筑面积(m2

投资额度

(万元)

备注

“十三五”规划建设

2015-2016

机电实训大楼

10720.8

2000

学院大门

1000

165

2016-2017

维修学生公寓楼、校园道路、消防设备、校内管道;南校区实训车间的改造

3000

2000

2017-2018

改造学生餐厅;

1000

300

2018

学校图书馆;大礼堂、阶梯教室;学校操场、羽乒馆改造维修;

3000

200

2019

有偿收购长岭渭北厂区土地、房屋建筑物、构筑物等

37000

6600

2016-2020

教学楼、实训楼、学生公寓、学生餐厅、体育馆、健身运动场、其它附属用房、供水、供电、道路及校园环境等设施维护。

10000

1000

合 计

12265

四、校园的绿化与美化

强调景观的现代感与文化品位。绿化、场地、园林艺术小品相互结合,灵活布局,使校园内随处都可以见到富有情趣的空间和构思新颖的校园文化,突出独具学院特色的精神内涵,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统一。

(一)校园绿化

1.校园景观沿道路两侧设林荫道及多条绿化休闲带,形成绿化系统的基本框架。绿化为庭院绿化,以装饰性的景观树、花卉、草坪为主,绿化带为公园式的自由绿化,以疏林草地和景观植物群为主,与绿化步行通道接合在一起,形成校内联系的主动脉。

2.校园内所有的道路种植具有西部特色的行道树,形成绿化走廊,增强视觉效果。

3.对所有可能绿化的空地进行绿化,使校园内没有裸露的空地。营造绿树参天、碧草如茵、鸟语花香、一步一景、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优美环境。

(二)校园美化

1.建设一批能够反映学院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文化内涵丰富、造型别致、做工精美的园林和雕塑,体现校园文化内涵。

2.将学院的围墙、围栏、灯柱、人行地砖、车棚、通告栏、指示牌、室外音箱、邮筒、垃圾箱等都视为校园文化的物化组件,进行统一规划、精心设计,力求新颖独特,富于文化韵味。

3.在校园内分散布置各种庭院座椅、交往平台,建成集自习、交友、会客、活动为一体的多功能室内或室外活动场所,提供一个便于师生交流、阅读、休闲的良好互动环境。

附件5

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 图书馆建设规划

为了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学院教育事业中的信息中心作用,促进学院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学院图书馆馆情和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要求,特制定《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图书馆建设规划》。

一、建设现状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用人单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职业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信息情报中心,是学校开展教学、科研的重要支柱,也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延伸,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拓宽知识面有着直接的引导作用。“十二五”期间我院迎来了国家级示范校建设专家组评估验收,作为职业学校专业水平评估中的重要指标,学校图书馆的生均面积、生均图书册数、年生均进书量是反映学校综合实力的重点评估内容。

(一)文献资源建设得到提升。学院图书馆宁静舒适的环境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氛围。“十二五”期间学院加大了图书经费的投入,馆藏图书总数达到36.7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5.6万册,电子图书达到21.1万册。基本满足了学院教学科研的文献信息需求。

(二)师生的阅览条件得到改善。建成借、阅一体化,实现开架借阅馆,学生阅览室可容纳500人。借阅管理系统的建立和规范化的借阅制度为学院师生提供了便利的借阅条件。

(三)图书室管理制度规范化,学院图书室现有在编人员2人,其中本科学历1人。

(四)图书馆管理和业务工作自动化程度有明显改善。建立了光盘数据库检索、网络数据库检索、馆藏书目信息查询和网上信息浏览等网络信息化系统,为读者提供准确、便捷的服务,更好地满足了读者的借阅需要。

(五)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开放时间充分保证。图书管理人员在馆藏图书阅览、电子信息阅览及信息检索与查新等方面,服务水平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仍存在以下问题:

1.学院需建一幢与学院发展相吻合的图书信息中心大楼或者对现有图书馆进行升级改造。

2.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服务方式需进一步规范,服务质量需进一步提高。

3.学院图书馆的布局和阅览条件需进一步改善,图书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需要提高。

4.管理设备和技术手段仍需进一步改善和完善。

5.图书馆专业人员与辅助人员结构不够合理,急需调整和加强。

6.纸质图书数量不足,5年内需要补充9.4万册,达到评估要求的25万册。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服务师生为中心,以资源建设为保障,以技术条件为支撑,全面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坚持“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理念,凝聚内力,扩大交流,全面推进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建设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信息保障与服务。

(二)总体目标

通过“十三五”的建设,把图书馆建设成为文献配置合理、员工素质全面、服务设施齐全、技术保障有力、管理工作科学、服务功能完善、阅览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图书馆,能够适应学院高职教育的需要,完成图书馆独立馆的建设以及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实现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促进图书馆在学院的协调发展,到2020年使学院图书馆建设争取达到评估合格水平。

三、具体目标与任务

(一)文献资源建设

1.建设目标

“十三五”期间,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上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形成具有印刷型文献、数字化文献和网上信息文献等多元化的文献资源体系,达到管理规范、资源丰富、结构合理、服务精细的目标,使文献保障率居于全国高职高专类院校的领先地位。

2.建设内容

1)采取相对稳定、逐年递增的文献资源采购方针,确保教学科研的文献需求

图书馆年度文献常规购置经费逐年增加10%,确保文献资源经费投入。

图书馆计划年均采购纸质图书1.8万册左右,以达到评估基本要求,满足教学、科研的基本需要。到2020年,馆藏纸质图书达到25万册以上。

依据教学与科研的需求,对现有中文期刊进行精简,增订新出版的刊物,增加数量,提高质量,使中外文期刊到2020年达到300种以上。

对图书馆已有数字资源进行一次全面评估,根据学科专业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数字图书资源馆藏体系,使现期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数量达到1万种以上,外文现期电子期刊数量能够满足教学科研的需求;电子图书资源总量到2020年达到5TB

加强对光盘、磁带、录相带等文献资源的建设,并做好数字化转化工作,根据读者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和管理。

2)进行馆藏文献资源利用情况调查和统计,合理配置文献资源建设经费。

在全院师生中开展对中外文图书、中外文期刊、数字资源等需求信息的全方位调查和统计,分析、评估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与师生的满足状况,科学、合理地分配文献购置经费,调整文献服务的方式和内容,使有限的文献资源建设经费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的文献信息需求。

3)建立图书馆特色典藏文献资源信息库,形成学院馆藏特点。

对原教职工资料库进行重建改造,对各专业库进行清查,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具有较高收藏价值和文献价值的文献资料为主的特色典藏文献资源信息库。

积极推进回溯书目数据库建设,并以全国高校图工委的《中文图书核心书目》为依据,从“十三五”开始,补充和完善学院学科专业发展所需的中文图书资源,使学院图书馆中文图书馆藏完整程度稳步提高。

(二)数字图书馆建设

1.建设目标

在“十二五”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增加数字图书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规划、构建完善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引进新一代数字图书馆管理系统,搭建数字图书信息数据平台;完善已有的中外文学术数据库馆藏;提高数字图书信息利用率。

2.建设内容

加强数字图书馆技术环境建设,增加服务器、交换机、存储设备和功能软件,完善和优化图书馆网络基础环境;规划建设数据中心和备份系统,保证数字资源服务系统的正常、安全、稳定运行与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图书馆馆舍区域内工作用机的安全监管,提高工作用机的利用效率。

引进国内外主要的电子图书数据库,建成学院中文数字资源与服务中心;引进与自建相结合,配置主要的中外文论文全文数据库。到2020年,使论文全文达到10万篇以上,为全院师生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优质高效的数字资源服务

(三)图书馆服务工作

1.建设目标

继续贯彻“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从细节着手,做好个性化和人性化服务,实施精细化服务措施,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2.建设内容

1)完成对现有图书馆软硬件环境升级改造;开始规划建设新的图书信息中心大楼。

2)对服务系统进行升级,更新硬件设备,改善网络条件,加强和完善图书馆借阅服务,提供全天不间断的网络系统服务,最大程度的满足读者利用图书馆进行学习和科研活动的需要,使图书流通量保持在每年20万册左右。

3)加强数字资源整合工作,建立馆内便捷的一站式检索服务系统,提高检索效率,使读者更加快捷地在网络环境下检索并获取各种图书资源信息。

4)建立和完善校际互借共享文献资源的服务功能,弥补馆藏文献不足,节省文献采购费用,提高文献保障率。

5)以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为契机,全面提升服务层次。在全体馆员中牢固形成“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思想,从提高馆员素质、改进技术手段和增加文献保障程度诸方着手,建立开放性的服务体系,不断深化流通阅览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提高服务质量,做到学生满意,教师满意,学校满意。

(四)文化环境建设

进一步加强文化环境建设,力争把图书馆建设成为学院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用优良的文化环境,感染和影响广大学生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实现图书馆的文化育人功能。积极推进读书竞赛活动,开展各种展览和文化推介活动;加强对图书馆的布局、装饰、管理等的文化建设,体现有序、和谐的人文氛围;举办文献资源利用讲座,提高学生文献检索课程教育的效果,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功能,陶冶学生情操。

(五)人才队伍建设

1.建设目标

经过“十三五”建设,图书馆专业技术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的进取精神和服务意识明显增强,专业结构趋于合理,学历层次进一步提高,图书馆在省内外的影响力得到提升。

2.建设内容

1)优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修养;加强业务培训和专业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专业人员应对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图书馆发展的能力,全面提高图书馆职工的整体素质。

引进图书馆专业人才和数字图书馆技术人才,争取到2020年,图书管理队伍整体专业结构与图书馆和学院学科专业发展的要求相吻合。

探索图书馆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通过加强对重点读者群的个性化服务,培养一批业务熟练、服务热情、管理细致的专业人才。

2)拓宽交流渠道,开展学术研究工作

拓展与国内同类大学图书馆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每年为管理人员提供参加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的机会,提供进修、培训机会,接受先进的图书馆与信息技术的教育。鼓励专业人员开展学术研究,不断提升对图书馆工作的研究水平。

3)探索新的图书馆人事管理模式,提高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细化岗位设置,明确岗位职责,健全岗位聘任机制和考核机制,建立一套业务骨干、专业人员、辅助人员相结合,正式职工与合同制用工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和用人机制,利用各种条件优化人才队伍,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益。到2020年,图书馆职工队伍结构更加合理,配置更加科学,管理更加规范。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并全面付诸实施。依据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图书馆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业务规范,制定完善的年度工作计划,积极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目标考核;科学合理地配置和使用各种资源,努力实现学院在经费、设施、人员利用等方面的最佳效能,充分激发馆员的内在潜力和创新能力,确保图书馆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确保经费投入,加强文献购置。严格执行经费预分,加强资金监管,保证图书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加强文献采编入库与流通,确保经费不被挪用。

(三)加强采编,突出特色。文献采购以纸质文献为主,兼顾电子文献和其它载体的文献;加快馆藏电子信息资源的建设,逐年增加经费投入,提高其在文献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保持重要文献和特色资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加强外文原版图书、期刊的订购,逐步形成与教学、科研相适应的规模。积极开展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和网络虚拟资源建设,整合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提高各种新的信息技术在本馆信息服务工作中的应用水平。

(四)加强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与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升级、维护,确保图书借阅等业务流程的通畅与安全,不断开发系统的服务功能,发挥更大功能服务作用。加强对书目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保证数据与资源的一致性。

(五)充分发挥网络的便捷作用,深化信息导航、在线咨询、文献传递、定题服务、馆际互借、网上预约、新书推荐、到期催还等服务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读者交流与竞赛活动,举办文化讲座和各种培训,不断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形成个性化特色。

(六)加强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学院建设与发展中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重点引进和培养图书馆专业人才,充实图书馆采编和管理人才队伍。

 

 

 

 

附件6

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信息化建设规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提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并首次设立了“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金教工程)”。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将极大地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有关政策密集出台,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战略,正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

用户旺盛的信息化需求推动信息化快速发展。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用户信息素养的不断提高,新的信息化需求不断提出,如师生希望能够对教学、科研活动进行信息化支持,在网上能够直接多办事,一次填表多处使用;职能部门希望信息化能够支持跨部门的业务协同;学院决策人员希望决策能得到及时的数据支持;此外,各类用户都希望获得集成的、个性化、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以降低工作复杂度,减轻工作强度,减少人员投入,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腿。这些旺盛的信息化需求将会推动学院信息化建设持续快速地发展。

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促进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合作交流、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有效途径。信息化对促进我院各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必将起到独特的重要作用。

一、建设现状

学院于2003年建设成了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的覆盖学院主要教学、实训、办公、图书馆及家属区的校园网络,拥有教学用计算机1300余台,多功能教室5个,学分制教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得到成熟应用。

2010年来,学院借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契机,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斥资120余万元,先后搭建了办公自动化(OA)系统、网络教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程展示、虚拟仿真实训等平台,大力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

2015年,学院和中国电信宝鸡公司合作,斥资500余万元,建设无线校园全覆盖、校园一卡通,将学院信息化提高到更高水平。

2016年,学院拟通过招标方式,采购网站群系统,改造了学院门户网站,搭建了门户网站移动版,并为学院20余个部门建设或改造了网站。

尽管学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我院信息化建设工作仍存在以下问题:

1.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信息化从本质上可以促进和支持学院管理体制改革。只有对信息化的认识有了根本性转变,信息化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正确地认识高校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各项职能顺利实现的关键,是高校基础建设的内容之一,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国家大力倡导教育信息化。其他高校已经在信息化建设上走了很远,探索出了很多优秀的可以借鉴的方案,我院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基础的上网阶段,与省内其他高职院校存在着较大差距。

2.教师的信息素养亟待提升

传统以为主的现实课堂正在向以为主的网络学堂发展,而信息化环境下崭新的在线网络学堂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很多教师还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新要求,使得大量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教学成果、科研成果。

学院急需依托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学院教学及管理能力水平提升。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降低工作复杂度,减轻工作强度,减少人员投入,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腿,信息化建设也是实现追赶超越的重要手段。

二、指导思想及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充分利用信息化、集成化、智慧化以及创新技术是实现学院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学院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也会更进一步地推动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学院将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及《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等为指导思想,以物联网、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契机,从信息化的视角、立足学院当前发展的实际需求、着眼未来校园先进的管理与服务体系、围绕硬件基础-软件基础-信息资源基础-信息化服务,稳步开展一整套升级创新活动,包括智慧的教学科研信息化建设、智慧的决策管理信息化建设以及智慧的后勤保障信息化建设。

(二)建设目标

学院计划在今后的5年时间里,分析问题,找出差距,按既定目标努力推进学院信息化建设。逐步建设一个引领学院业务发展、事业发展乃至整个学院发展的“服务便捷型、平安和谐型、科学决策型”的智慧校园。具体体现在:(1)丰富即时的公共平台;(2)汇聚畅通的教学环境;(3)充分协作的实习实训平台;(4)实时联动的校园安防;(5)准确智能的决策支持。

三、具体目标和任务

分类

建设内容

说    明

阶段

基础硬件环境

支撑应用系统运行的服务器存储环境

服务器、存储及云管理软件等

1

保障系统运行的网络及安全设备

交换机、数据审计、防攻击篡改等

1

数据来源与集成类

教学管理系统

替换现有教务系统,实现学分制和自助选课

1

大学工管理系统

迎新、学管、心理、资助、宿舍、离校等

1

人事薪资管理系统

岗位、考核、职称、薪资、合同等

2

就业管理系统

招聘应聘、资格、合作、指导等

2

科研管理系统

2

数据共享与集成平台

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标准、数据共享中心、数据清洗与治理

1

分析类

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平台

数据抓取、大数据分析、报告生成等

3

扩展类

网上办事大厅及移动校园应用集成

3

(一)搭建智慧支撑平台

依据充分性、安全性、开放性和前瞻性的原则,对校园网进行虚拟化、“云”改造,搭建校园云服务平台,提升网络主干万兆互联、千兆到桌面。解决数据分散存储,数据无法交换融合,安全性低,网间带宽不足的问题。

具体措施为:提升出口带宽,升级/更新交换路由设备,采购服务器和存储器,搭建云数据和灾备中心,拓展一卡通系统业务,建设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二)构建智慧数据平台

依据标准化、兼容性、安全性和充分性的原则,为现在以及未来业务系统的建设、维护以及升级提供数据支撑。解决数据不统一,系统间缺乏便捷的交互方式的问题。

具体措施为:开展信息化基础数据调研,基于学院各部门需要师生填报的各种表格,提取信息字段,分析生产单位、使用单位、以及彼此间逻辑关系。建设数据交换平台和公共数据库,数据结构化,确保数据唯一性、准确性,在公共数据库平台上构建各应用系统,各应用系统数据能相互交换。

(三)智慧业务平台

依据可信性、可维护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的原则,搭建满足需要、适合学院情况的各业务平台。建设或升级如下核心业务:教务系统、学工系统、人事系统、科研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以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等。解决部分业务还停留在原始的纸笔模式,数据不统一,业务系统间数据交互困难的问题。

具体措施为:基于公共数据库平台,搭建满足需要、适合学院情况的各业务平台。

(四)智慧应用平台

依据前推性、科学性、个性化和层次性的原则,依托支撑平台,整合数据平台和业务平台,以满足评估标准为最低要求,服务公共服务、教学与科研等。同时,提供数据汇总及分析功能,为决策提供支持。解决:应用系统匮乏,信息时代还在应用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

具体措施为:

1)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在学院主页基础上,搭建校园综合服务门户,以及移动校园、教师主页、教师私有云盘、VPN等服务平台。

2)汇聚畅通的教学环境。搭建微课、慕课平台,充实教学资源库,推广在线互动教学,通过智能终端、共享资源库、智慧数字图书馆等,实现多渠道学习、课程自组织、知识推送、心得分享等。

3)充分协作的实习实训平台。智慧实验室将教师、学生、实训器材、计算机辅助工具、实训室规则、实训大纲等科研所有相关要素互联互通互操作,通过高性能计算平台、云存储、无线传感网络等工具,实现实验数据畅通传输、历史数据智能分析、实验结果前推等。

4)实时联动的校园安防。将管理部门、保安、安保对象、校园环境等实现为互联互通互操作的信息结点,协调安保资源,实现一动全动。智慧化的安防分为若干子系统:门禁系统、监控系统和巡更系统等,提供人脸识别门禁服务、师生考勤分析服务、人员轨迹挖掘服务、人员疏导服务等各种安防类服务。

5)准确智能的决策支持。包括并不限于:

a)基于决策依据相关要素融合的决策支持,如学院宏观运行数据、教学科研数据、后勤保障数据等;

b)一卡通决策分析平台,对师生的消费、借书、门禁等信息进行分析,对用户日常生活规律进行分析和预警;

c)网络数据分析平台,通过有线、无线的接入数据,分析用户的上网行为、校园网行为,并给出预警;

d)通过智慧党务、智慧财务、智慧教务、智慧学工、智慧人事、智慧外事等建设项目,建设学院运行总体视图。

6)丰富即时的公共窗口。建设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移动用户访问校园信息系统、信息化咨询服务平台、讲座摘要检索服务、一站式校园咨询服务、校园信息推送服务等,将门户网站、微博、微信、信息公开、查号台、网络服务、车辆入校预约、校史校情、招生咨询、社会招聘、招标公告、社会服务等实现为互联互通互操作的信息结点。

7)建设正版软件中心,集中购买软件授权,供教师办公或教学使用,消除安全隐患和法律风险。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

进一步完善学院信息化管理机构标准化,建立由“一把手”担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制度,明确信息化行政职能部门、业务技术部门等主体在信息化建设应用中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学院各有关部门的统筹协调,形成部门联动、协作的长效机制。加强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落实学院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工作。

(二)健全督导和激励制度,深化应用。

建立信息化专项督导检查制度,完善考核奖惩机制,激发学院广大教师开展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积极性。制订针对学院各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资源、教师、学生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在教学研究实践项目立项、成果奖励方面针对信息化教学应用和创新予以支撑。明确信息化已成为学院基本办学条件的要求,已被纳入学院建设基本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中。明确教育信息化已被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积极配合省厅全面开展教育信息化督导评估,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核查工作进展、推动工作落实的依据。

(三)落实经费保障

加强对学院信息化的政策支持,将信息化纳入学院整体发展规划。积极争取省厅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统筹推进学院信息化和“互联网+”、大数据、智慧校园等工作;积极争取社会团体、企业支持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争取基础电信企业对学院的网络使用资费进行优惠。落实国家关于生均公用经费可用于购买信息化资源和服务的政策,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形成教育信息化经费持续投入的保障机制。

 

 

 

上一条: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史沿革     下一条:校标校训